
潘茹红,闽南师范大学闽南文化研究院讲师,历史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专长:海洋史学、闽台关系。主持与本课题相关的省部级项目一项、厅级项目一项,参与省部级项目一项,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
1、 相关代表性成果:
专著:
《海洋图书变迁与海上丝绸之路》,厦门大学出版社,2017年12月
论文:
《海洋经济的历史记忆——传统海洋图书的价值》,《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15.3;
《由官方走向民间:海洋文明时代转型期文献编写类型的演变》,《海洋文明研究》(第二辑),上海:中西书局,2017年。
《<西洋记>社会影响机制探析—基于阅读史的角度》,时平、于逢春、普塔克主编:《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之研究,第三辑。
《“一带一路”视野下的海洋历史文献整理》,《闽南师范大学学报》,2019年第2期;
《The analysis of Min Literati’s oceanic view》,The Crossroads,2021.12.
科研项目:
明清福建海洋图书生成机制探究,福建省教育厅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JAS180240,结项;
“中华海洋文明史展陈大纲”设计,2013年国家海洋局宣教中心项目HX2013018,结项;
明代闽海士人群体陆海统筹观研究,福建省社会科学基地重大项目,FJ2020JDZ043,在研。
学术贡献:
(1)、中国传统海洋图书的变迁。结合中华海洋文明发展史,传统海洋图书可划分为萌芽、发展、繁荣、停滞和新生五个阶段。
(2)、海洋图书价值分析。不同类型的海洋图书反映其相应的图书价值。海洋政治类是官方海洋活动的体现;海洋经济类图书是海洋经济变迁的证据;民间经由海路出行的游历著作是民间海洋活动群体活跃于传统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空间的见证。
(3)、阅读史视野下的海洋图书社会反应机制探析。以《西洋记》为例,该书的刊刻高峰均是海防危机的产物,可见当时社会各阶层面对海疆危机所作出的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