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9日下午,全国台湾研究会会长、闽南师范大学客座教授汪毅夫先生应邀莅临我校讲学,在科技信息楼1607会议室,主讲了一堂“《关于闽南文化研究》讨论会”。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张龙海教授出席讲学活动。闽南文化研究院、文学院、历史地理学院等学院教师和学生代表,以及漳州市台盟、漳州市龙海区月港海丝文化研究会相关人员,参加讲学活动。张龙海副校长主持讲学活动。

张龙海副校长首先隆重介绍了汪毅夫先生的学术研究专长和丰硕的研究成果,感谢汪毅夫先生一直以来对我校各项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讲学活动的第一个环节,是汪毅夫先生“关于闽南文化研究”的主旨演讲。汪毅夫先生以称赞闽南文化研究院所设立的四个研究所切中闽南文化研究的四个重要的学科专业方向并取得丰硕研究成果为开场白,引出“关于闽南文化研究”的四个方面重要内容,即“闽南文献与海疆文化、闽南民间信仰、闽南方言文化、闽台家族社会”。
首先,汪毅夫先生回顾了“闽南文化”作为一个学科的近百年学术研究史。他指出,从1926年厦门大学组建国学研究院,成立风俗调查会和方言研究会,顾颉刚、林惠祥、林语堂等学者就开始有关闽南文化的研究,这是现代学者集体研究闽南文化的风气开端。
其次,汪毅夫先生就“关于闽南文化研究”的四个方面重要内容, 逐一进行了深刻的论述。
关于“闽南文献与海疆文化研究”,汪毅夫先生对热词“海疆”进行了阐述。他以漳州清浦人杨一葵的《裔乘》、许世英的《闽海巡记》记载金门设县、1943年福建省设立的“海疆学校”主要培养对台工作、侨务工作干部、1977年时的《福建日报》以“海疆人民”为标题称呼福建人民为例,论述了福建人民的“海疆意识”。
关于“闽南民间信仰研究”,汪毅夫先生以“妈祖”为例,引述了《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中的重要论述:“发挥妈祖等民间信仰精神纽带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民间信俗交流活动。”他强调民间信俗是两岸交流的重要纽带,要积极开展两岸民间信俗交流。
关于“闽南方言文化研究”,汪毅夫先生首先引用了顾颉刚教授的名言:“以风俗解释方言,即以方言表现风俗,这是民俗学中新创的风格,我相信其必有伟大的发展”。然后举例“搦猫仔”与闽南的童养媳婚俗、“吃孤(抢孤)”与闽南的七月普度习俗,阐释了闽南方言俗语背后的闽南民俗文化内涵,并且论述了亦庄亦谐的竹枝词与闽南民俗的记录。
关于“闽台家族社会研究”,汪毅夫先生指出,闽台地区有很多跨越海峡的家族个案值得研究,并以泉州的张之江家族为例展开论述。他强调,闽台家族的研究,要注意对一般的平民家族的研究,要注意民众史的研究,以此来关注家族史的研究。
最后,汪毅夫先生论述了闽南文化研究的重要方法。他结合个人从事闽南文化研究的成功经验与心得体会,着重强调了两点:一是田野调查要做到细致入微;二是要重视文献考据的功夫,这是从事研究的基本功。他还进一步指出了田野与文献的密切关系:田野调查需要文献的指引,文献与田野不能截然分开,要在田野里发现文献,要发现田野里的文献。
讲学活动的第二个环节是提问答疑讨论交流环节。闽南文化研究院刘云院长就如何更好地阐释闽南文化内涵、推动我校与漳州市政府校地共建世界闽南文化交流中心向汪毅夫先生请教。汪毅夫先生指出,要搞清楚什么是闽南文化,并以客家文化与闽南文化的区别与联系为例,强调要找到一个参照系,要建构闽南文化的理论体系与方法论体系。
月港海丝文化研究会江智猛会长、台盟漳州市副主委许钢、海外教育学院留学生管理科科长胡娇阳、闽南文化研究院2024级硕士研究生郑晓格同学,分别就月港海丝文化研究、许南英与许地山研究、漳州东山县的沙王庙等民间信仰研究、城镇化进程对闽南文化研究的影响等问题,向汪毅夫先生请教。



汪毅夫先生以渊博的知识、幽默的态度、睿智的语言,深入浅出地为大家答疑解惑,进行充分的讨论交流。最后,汪毅夫先生的讲学活动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汪毅夫先生简介
汪毅夫,1950年生,教授,博导,台湾台南人。曾任福建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讲座教授,闽南师范大学客座教授,现任全国台湾研究会会长。学术著作有《闽台区域社会研究》等20部。
文字:郑晓格、李弢
图片: 戴智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