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由福建省闽南文化研究会指导,闽南师范大学闽南文化研究院、漳州市闽南文化研究会、漳州市高新区闽南文化研究会主办,漳州道田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协办的“张燮与明代东南海疆社会”座谈交流会在漳州举行。本次座谈会共有专家学者六十余人出席,由闽南文化研究院院长刘云主持。

▲闽南文化研究院院长刘云主持座谈会
座谈会上,刘云院长首先介绍了本次活动目的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缅怀漳州先贤张燮。刘云强调,张燮的《东西洋考》对于我们研究16-17世纪世界海洋贸易、世界海洋文明史及中华民族古代文明、明代东南海疆社会等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他指出,本次座谈会也为明年召开“张燮与明代东南海疆社会暨纪念张燮诞辰450周年学术研讨会”做预告。

▲闽南文化研究院教授、博导邓文金总结发言
会上,福建省闽南文化研究会会长林晓峰、漳州市闽南书院院长叶明义、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教授博导王日根、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教授博导廖大珂、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教授博导聂德宁、厦门市闽南文化保护发展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陈耕等专家学者,纷纷围绕“张燮与明代东南海疆社会”这个主题展开热烈研讨,并就明年举行纪念张燮诞辰450周年学术研讨会建言献策。闽南文化研究院闽南文化研究中心首席专家、教授、博导邓文金最后做了总结发言。大家一致认为,张燮是明代著名学者,著述丰富,涉及16世纪以来大航海时代的形成、全球化趋势的出现以及明代中国海疆社会、海洋政策、海疆管理、海外贸易、海外交通、海洋文明、中外文化交流、民间文学结社、诗文郊游等诸多领域,学术研究空间宏大,具有重大的学术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座谈会现场
会前,与会者实地调研考察了石狮岩(七首岩)张燮的读书讲学处。
据了解,张燮(1574—1640),字绍和,又字理阳,号汰沃,又号石户主人,明代漳州府龙溪县石码(今漳州市龙海区石码)人,历史地理学家、文学家。与黄道周、曹学佺、徐霞客、何乔远等过从甚密,与地方名士郑怀魁、蒋孟育诸人合称“龙溪七才子”,结“玄云诗社”吟咏酬唱,寄情山水。张燮一生“淹贯史籍,沉酣学海”,“博学多通”,著述有15种696卷。其中《东西洋考》一书,取材丰富,史料翔实,囊括了明代后期有关海外交通、贸易的历史、地理、经济、航海等方面的知识,是研究中外关系史、经济史、航海史、华侨史和台湾史的重要文献,也是台湾岛、西沙群岛、南沙群岛历来是中国领土的重要佐证文献。其著作除《东西洋考》外,又有《霏云居集》五十四卷、《霏云居续集》六十六卷、《北游稿》一卷、《藏真馆集》四卷、《群玉楼集》八十四卷、《闽中记》若干卷。又校刻汉魏《七十二家集》和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诗文合集《初唐四子集》(《四部丛刊》影印的《王子安集》《幽忧子集》即用张燮的刻本)。他和刘廷蕙等人一道编纂了《漳州府志》,和蔡国祯等人一道编纂了《海澄县志》,还帮助何乔远编辑《皇明文征》。
文字/图片 欧阳琪
编辑 吴梅玉
责编 李弢
编审 刘云 郑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