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校充分发挥闽南区域文化优势与高校的学术优势,以高度的自觉,传承、弘扬闽南文化,为人才培养、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注入闽南文化品格,主动融入地方经济、文化建设,加强对台文化交流,服务祖国统一大业,初步形成比较鲜明的办学特色。在今年获得福建省教学成果特等奖,并积极申报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近日,福建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评审组也来校考察初评“闽南文化研究中心”。媒体对我校闽南文化办学特色也广泛关注,进行相关报道。5月19日,闽南日报第02版(综合新闻)专版报道我校闽南文化办学纪实。
以下转载报道全文:
特色是高校的立足之本,是实现学校持续发展与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闽南师范大学,坐落于国家级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南部——漳州。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赋予了学校办学和育人丰富的资源。近二十年来,闽南师范大学充分发挥闽南区域文化优势与高校的学术优势,以高度的自觉,传承、弘扬闽南文化,为人才培养、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注入闽南文化品格,主动融入地方经济、文化建设,加强对台文化交流,服务祖国统一大业,初步形成比较鲜明的办学特色,成为一所富有闽南文化特色的文明学校。
彰显闽南地域文明 构建高校特色文化
作为闽南地区的一所省重点高校,闽南师范大学义不容辞地肩负着传承闽南地域文明,发扬闽南传统文化的重任。如何肩负起这一重任?学校给出了自己的答案:立足本土,结合闽南文化传统,打造富有闽南文化的校园文化,以特有的校园文化影响校园里的每个人,更好地传承和弘扬闽南文化。
走在校园内,你会发现校内道路用漳州古代书院命名,沿三湘江,随处可见的观景石上镌刻着闽南历史文化名人生平事迹,让人感受到浓郁的闽南文化气氛。在校道旁,“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八个大字异常显眼,鲜明体现出闽南师大始终将育人放在首位的办学精神,传承闽南重教崇文的优良传统。
在构建校园文化的过程中,闽南师范大学还明确了以“深挖闽南精髓”为主题开展学生活动,对校内外的相关领域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宣扬闽南文化的同时,亦树立了该校的特色校园文化品牌。
例如,1984年5月,成立大学生戏剧团体——芗涛剧社,致力于传承“芗潮精神”,被戏剧界誉为“芗城戏剧院”;2001年6月,成立世界首家大学生南音学会,让南音走进大学校园;2005年12月,成立全国高校首家木偶学会,秉承“传承·创新·科学发展”的理念,不断促进木偶文化的新发展;2009年组建“大鼓凉伞队”,将漳州民间传统舞蹈演绎出新的时代特征……学校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勇担文化传承之责,在保护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同时,也为校园文化注入了新的元素,打造出具有区位特色的校园文化。

大鼓凉伞队参加第十四届省运会闭幕式
传承闽南文化传统 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如何准确把握社会需求,培养不同层次的人才,这是新形势下摆在高校面前的重大课题。一直以来,闽南师范大学办学定位立足闽南,服务地方,充分发掘和利用闽南优秀文化资源,以闽南文化为载体,创新闽南文化特色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出一批又一批高素质人才。
办学育人,离不开教学科研人才力量的支撑。闽南师范大学依托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点,以闽南文化研究院、福建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闽南区域文化与文学研究中心”、福建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闽南区域文化与文学研究团队”等为平台,整合校内相关院系及海峡两岸相关高校优质资源,组建一支跨学科、跨专业的高素质闽南文化教学团队。目前,该团队有教授22名,副教授14名,博士30名。
学校积极稳妥、逐步推进闽南文化特色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与改革,构建从本科到硕士、博士教育完整的闽南文化特色人才培养体系,设置了涵盖闽南文化主体部分的数十门特色课程。这在国内尚属首创。值得一提的是,为提升两岸文化交流水平,学校实施由闽南文化研究院主导的“闽南文化与两岸交流研究博士人才培养项目”,面向大陆和台港澳招生,积极“探路”两岸闽南文化特色人才培养。今年4月,已有一名台湾学生报考闽南文化博士,有望实现该博士专业台湾学生“零突破”。
在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过程中,“实践”环节是关键。为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学校充分利用地处闽南的区位优势,在泉州闽台缘博物馆、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漳州林语堂纪念馆等单位建立20个专业实践基地,多次组织学生开展深入的田野调查活动,至今已出版5卷学生田野调查文集,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在调查实践中得到快速提升。

2012年闽南文化研究院揭牌仪式

优秀闽南文化人才培养计划改革试点班考察金门民俗文化村
学术科研硕果累累 助推闽南文化发展
人才培养是高校存在与发展的主线,科学研究则为高校的发展提供动力支撑。在十多年来的改革与建设中,随着闽南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闽南师范大学取得了一系列学术研究成果,成绩喜人。
学校先后发表《闽南文化特色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关于闽南地区高校传承闽南文化的思考》等相关教学改革论文10篇,涌现出《闽南历史文化概说》、《闽台文化的多元诠释》、《漳州人与台湾开发》等一批学术著作。此外,《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学理论》等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闽台民间舞蹈研究》、《漳台关系史》、《漳州方言声调与地域文化研究》、《林语堂的语言理论与语言运用》、《闽南民间诸神探寻》等研究成果屡获省内外奖项;“弘扬海峡两岸闽南文化优秀传统、创新闽南文化特色人才培养体系”、“弘扬闽台舞蹈文化传统、创建舞蹈特色课程教材”获福建省第七届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一等奖。
这些学术科研成果最终又反哺于人才培养,形成科研与教学的交融互动,学校通过设置闽南文化特色课程,保障了闽南文化应用型和学术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闽南师范大学在闽南文化研究及闽南文化特色人才培养上取得了丰富成果,受到多位专家学者的一致“点赞”,吸引了闽粤赣及台湾等地多所高校领导和专家的关注,纷纷前来“取经”学习。原教育部历史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武汉大学教授张建民称赞认为,“人才培养如何与国家和地方经济文化相衔接,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闽南师范大学充分利用海峡两岸丰富的闽南文化资源,从国家战略需求的高度,开展地方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改革成效显著,值得地方高校学习和借鉴。”

近年来出版的教材
2014-5-19 02要闻 http://218.6.92.114:88/html/2014-05/19/node_3.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