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基地建设 >> 正文


我院邀请厦门大学特聘教授王日根作学术讲座
 
 
访问次数: 发布日期:2024-06-04 10:45:00   
 

530日下午,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特聘教授王日根应邀,在我校综合楼中区109教室作题为《明清东南海岛治理的演变》的主题讲座,来自闽南文化研究院、历史地理学院的师生共同聆听了讲座。讲座由闽南文化研究院邓文金教授主持。

本次讲座主要围绕四方面展开。王日根教授首先对明清时期的海洋史研究进行了简单的回顾,他向在场师生介绍了马大正《清代边疆治理研究》、苏勇军《明代浙东海防研究》、谢湜《山海故人:明清浙江的海疆历史与海岛社会》、陈春声《地方故事与国家历史:韩江中下游地域的社会变迁》等著作的基本内容。随后,王教授阐述了海岛治理的基本内涵,他指出中国东部沿海共有约9000个海岛,海岛在古时称为鸟居之地,但实际上却是逃难者的聚集地、海盗和海商的供给站、寄居地、藏宝地、渔民兵丁的航标。就海岛的治理而言,军事治理要早于行政治理。

接着,王日根教授指出明代的海岛治理经历了由冒进向稳健的转变。明初为防御倭寇的袭扰,明王朝在沿海进行大规模的海防建设,明代水寨作为抗击倭寇的第一道防线,在海防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明代建立的五个福建水寨除设立较晚的小埕水寨外均被内迁,王教授认为这主要源于明初水寨选址的失误,福建水寨的设置与内迁反映出的军港选址与岛屿驻防问题,值得我们重视和反思。最后,王日根教授谈到清代海岛治理的加强与掣肘,他指出在清代,海岛逐渐被纳入地方行政治理范围,主要表现于海岛被置于版图和地图之中,海岛居民被编入户籍且允许参加科举,这体现了官方对民间开拓海洋疆土资源的认可。清朝在统一台湾后,将厦门、金门、澎湖、台湾纳入一体化治理体系,两岸进行对渡和物资交流,这促进了台湾文化经济的发展。虽然近代西方列强的入侵让清廷开发治理海洋区域的步伐受财政掣肘而减缓下来,但清廷的国家主权仍得到保持。

互动环节,同学们向王日根教授请教了明清时期人们前往海岛居住的动机、不同时期王朝的职能和税收等问题,王教授耐心解答了这些问题,同学们收获颇丰。最后在场师生对王教授的精彩演讲表示衷心感谢,讲座圆满结束。

 

 

专家简介

 

王日根,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明清经济史、中国海洋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历史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经济史学会理事、中国社会史学会理事、福建省五缘文化研究会会长;出版著作(含合作、主编等)近20部,发表论文140余篇;主持多项国家社科重大项目、一般项目及省部级社科项目,研究成果多次获得省部级社科优秀成果奖。

 

 

 

 


 

  文字:曹靖宜    图片:戴智炜

 


地址: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县前直街36号 闽南师范大学 闽南文化研究院
邮编:363000 电话:0596-2597563  传真:0596-2597362 E-mail:mnwhyjy@mn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