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研究院概况 >> 研究院简介 >> 正文


闽南文化研究院“十二五”发展规划
 
 
访问次数: 发布日期:2012-12-05 09:31:30   
 

(一)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未来5年,闽南文化研究院建设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和学术研究规律,主动融入福建省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坚持学校确立的“育人为本、提升内涵、改革创新、强化特色、协调发展”的工作方针,着力推进学术兴校、特色办校、人才强校等重点工程,全面提升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整体水平,推动研究院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根据这一指导思想,今后五年,研究院的总体目标是:在现有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完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凝练方向,培养队伍,扩大交流,强化合作,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校园文化建设和服务社会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果,更加凸显闽南师范大学的办学特色,促进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建设,争取到“十二五”末,在以上各领域达到省内一流、居全国前列的水平,在学术界享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进而在“十三五”期间力争把研究院建成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基地,使研究院成为名副其实的集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社会服务为一体的高水平创新平台和闽南文化教学、科研重要基地。

(二)主要任务

1.队伍建设。依据上述指导思想和建设目标,研究院在今后五年要大力加强学术队伍建设,通过引、培、聘等途径,建设一支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精干高效的专业人才队伍,力争做到每个研究方向有2名在省内外享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学术带头人,46名学术骨干,同时采取专职与兼职相结合,内培与外聘相结合,保证常态化研究人员20人以上。

2.科学研究。紧紧围绕闽南文化这个中心开展科学研究,既要从广阔的时空维度研究闽南文化与中华文化,闽南文化与其他区域文化的关系,又要重视闽南文化内部各文化子系的异同研究,既要重视闽南文化本土特征的研究,又要加强闽南文化播迁海外及世界性特征的学术探讨,从全方位、多层次的视角,全面总结闽南文化产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进程及其规律。同时,立足我校学科专业发展实际及地方社会文化发展需要,着眼于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提高,有选择地确定若干重大研究方向和带有基础性整体性的科研课题。要坚持以项目为抓手,以成果为标志,以获奖为品牌,真正彰显出本所及研究中心的学术特色和创造力。从目前实际出发,今后五年,要在东南海疆文化、闽南民间信仰、闽南方言文化、闽南家族文化、林语堂研究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每年拟在上述领域确立重大研究项目12项,力争在本校资助研究的基础上,每年获得国家社科基金或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46项,省社科规划项目68项。学术成果方面,每年出版学术专著46部,在核心学术期刊及权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篇。

3.学术交流与编辑出版。学术交流是了解信息,加强合作,促进科学研究的有效方法。研究院要坚持和发扬以往注重学术交流,广结学界朋友的优良传统,进一步拓展学术交流渠道,探寻学术交流的新途径新方法。要根据科学研究成果和学科建设前瞻性的要求,每两至三年举办一次主旨明确的全国性或国际性的学术研讨会,要加强闽南文化论坛的建设,通过与地方政府有关部门或学术文化团体的合作,每年主办或参与主办闽南文化论坛,该论坛的主题可根据学校学科专业发展的需要和社会形势发展变化而加以调整。通过几年建设,使该论坛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品牌。同时,要充分发挥漳州“五缘”优势,大力加强与台湾高校和学术文化团体的学术交流,要选择台湾若干所大学学科相近的系所作为长期合作单位,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上相互学习借鉴,共同进步。

在编辑出版方面,要继续办好《闽台文化交流》,扩大其影响,使之在两岸文化交流中发挥更大作用。《闽台文化交流》正式创刊已有六年多的时间,目前在海内外已产生一定的影响。今后五年,要在办刊实践中,进一步明确办刊的宗旨和理念,坚持高端和通俗相结合的原则,妥善处理好学术性、知识性和可读性之间的关系。要加大投入力度,建设若干特色栏目,发挥特色栏目在推进闽南文化研究及对台文化交流中的积极作用。要克服本刊目前无法上网(中国知网)等因素的限制,采取更加积极的组稿姿态,变被动待稿为更加积极的主动寻稿,创新更加有效的组稿方式,扩大宣传力度,在请进来、走出去方面多下功夫,将情至礼周贯穿于编辑活动的每个环节,尤其是组稿环节,在巩固现有作者队伍的基础上,积极扶植新人,培育忠诚的年轻作者。要进一步健全完善有关规章制度,使编辑出版行为有章可循,保证刊物质量不断提高。

4.人才培养。构建从本科、硕士到博士完整的闽南文化特色人才培养体系,要在推进福建省“优秀闽南文化人才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的基础上,建设好“闽南民俗文化与民间文艺”、“闽南文化与家族社会”两个自主设置目录外二级学科硕士点及“闽南文化与两岸交流研究”博士人才培养项目,积极改革闽南文化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闽南文化特色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提升闽南文化特色人才培养质量,使研究院成为海峡两岸闽南文化特色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5.校园文化建设。要利用研究院优质资源,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根据学校有关文件精神,研究院负责全校人文社科系列讲座的开设及管理工作。该讲座的目标与宗旨是通过讲座,使学生全面了解中西文化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发展演变过程、基本内涵及特色,了解人类文化多元性及其基本趋势,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使他们树立起对待人类文化及遗产的正确态度,提升其科学文化素养,同时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交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依据上述目标、宗旨与本校学科专业及师资队伍的实际情况,今后五至十年,要做好西方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西文化比较、闽南文化、自然科学与人文精神五大系列讲座的建设工作,使之成为我校人文社科系列讲座的品牌,充分发挥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同时,要积极参与其他各项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在学生社团活动、校园科技文化节、学生社会实践、专业考察等环节发挥研究院的专业指导作用,使闽南文化这一办学特色全面融入学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6.社会服务。要强化研究院的社会服务功能,促进海峡两岸社会文化交流和地方经济文化建设。首先,要加强与全国台联的合作,共建海峡两岸闽南文化研习交流基地,推动两岸民众的文化交流,加强与国台办交流局的合作,共建全国台办系统干部闽南文化专项培训基地,通过培训,推动对台工作的深入开展。其次,要积极、及时地将研究院的科研成果推向社会,使社会大众了解闽南文化的基本概貌及其特色。再次,要主动走出校门,与社科联等有关机构合作,向社会各界开设闽南文化专题讲座,使社会各界感受闽南文化的独特魅力,发扬闽南文化开拓进取精神,增强建设美好家园的信心。第四,研究院专业人员要带领研究生、本科生,积极参与海西文化建设实践,让闽南文化进社区、下基层,形成高校研究机构与社会各界良性互动机制,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出积极贡献。第五,要利用研究院人才智力优势,参与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在决策咨询、信息服务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地址: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县前直街36号 闽南师范大学 闽南文化研究院 邮编:363000

电话:0596-2597563  传真:0596-2527692 E-mail:mnwhyjy@mnnu.edu.cn